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四十七章

關燈
◎。◎

其餘眾人被朱元璋問有什麽想法?

不論是不是第一次觀看水鏡, 眼下皆是震撼過深,三言兩語說不清感想。

說不清,也得挑重點先說一二。

在場的沒有一個傻子, 知道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態度。

今天被傳召來此的人之中, 有些藩王年齡尚輕未曾去過封地, 六位官員也非朝中官職最高者。更有似姚廣孝, 是未入朝廷僧官編制的寺廟主持。

洪武帝選擇了十二人觀看水鏡,看中了其具備未來推進改革的潛力,那麽作為被選中的人豈能沒有當場分析問題的能力。

朱棣已經談及如今罕有人知的元朝民間航海家汪大淵。

以此暗指大明應將重啟市舶司, 並且恢覆鼓勵民間商船出海經商。

二十多年前,朱元璋禁止商船出海,抑制商貿是為了防止動蕩因素出現。

如今要重啟民間通商, 不是僅僅頒布通商許可就行的,最先要考慮相關稅收怎麽制定?

搞經濟, 洪武帝真的缺乏天賦技能。

有關這點, 在五月上旬的皇子皇孫臨場抽考中,部分人回答了實話。

包括朱棣在內, 實話實寫的五位皇子今天坐在了上書房內。他們能指出問題, 但對經濟都不擅長。

這事要看專業人士。

今天, 年初新上任的戶部侍郎卓敬被傳召來。

他倒敢講, “往年,征收的工商業稅甚少, 此與唐朝以前不收麥稅的原因相近。”

小麥以前不是主食, 所以才沒將它納入征稅範圍內。

同樣, 朱元璋對工商業收稅很低, 原因是他本來就沒想讓工商業發展起來。

“若要開放商貿, 必需改動稅收制度。針對皇商、大商人必須增加稅收力度, 而非轉嫁給小本經營的商戶。

不只改工商稅,農業稅亦需改良。為避免歷史上的水稻事件,南北納糧的分配比例從最初就要做足考量,不能讓祖宗之法不可變作為借口。”

大明現在征收農業稅,是直接征收實物糧食運到京師。

遷都北平之後,把南邊的納稅糧食送往北邊必有運輸損耗。為減少損失,北方試種水稻必在計劃之中。

減少了征收糧食實物的比例,那個部分就要用貨幣補齊。同時,征工商業的稅收也不可能征收實物,貨幣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。

這事恰是朱元璋的短板,大明寶鈔發行至今堪稱失敗。

原本的寶鈔制度要廢除,而推出新的貨幣制度需慎重,不能再次犯下重大失誤。

這不是皇帝顏面受損與否問題,而是朝廷的信譽不能一而再受損。

一次搞不好是洪武帝沒這方面的學問,再來一次就成了整個大明朝廷都不會管錢。

卓敬強調了朝廷在處理錢財上保持好信譽的重要性,舉了通俗易懂的例子。

“一旦開放商業,大筆的金銀銅錢不適合遠距離攜帶,假以時日必會出現類似宋朝的「交引鋪」。以其最簡單的職能,存入一筆錢得到一張存單,在另一處鋪子取出。

每個鋪子的儲備金總是有限,信譽就是保證擠兌風波不發生的基礎。官方「交引鋪」亦需信譽,否則會流失大筆客戶。”

官方不可能隨心所欲說不給換錢就不給換了,更不能隨意讓貨幣貶值或者升值。

這樣沒保障,還有誰肯用它存款。搞這種操作就是殺雞取卵,又返回到了壓制商貿的老路上。

卓敬:“微臣建議,擇取一批人研習宋元舊檔中的商貿相關所有內容,從而更好制定新稅法。”

還有一個想法,到底沒敢得寸進尺地說出來。

皇上,水鏡有沒有放過財政相關影像,能否拿出來再瞧一瞧?別藏著掖著,這對稅改很重要。

朱元璋瞧見了卓敬眼底的渴望。

其實他也想希望咕咕講過財經內容,自己能先悄悄學習,摘掉貼在腦門上不通經濟標簽。奈何目前沒有相關內容。

“惟恭說得不錯,稅法需改。”

朱元璋沒提再看水鏡的事,他沒權決定鏡子接下來放什麽內容,只能轉頭看向別人。“諸位也要暢所欲言。”

北平左布政使郭資說話了,“啟稟陛下,微臣一二淺見。修整北平城時,需提前規劃京郊農作田區域。不僅為將來北方種植水稻做準備,更要有專門的試驗田區域為試種美洲作物做準備。”

水鏡故事裏,法國為推廣土豆,路易十六搞皇家試驗田引起民眾的好奇。此法放在大明亦能使用。

如今已知長期天災會在明朝發生,不可能幹等著歐洲船隊將高產作物運來,必是要主動出擊去尋找美洲大陸。這與下西洋的海貿策略不沖突,而且能相輔相成。

保守估計,慢則二三十年,美洲作物應該有被引入大明的可能。

算算時間,那時全面完成遷都北平,正好能做美洲作物本土化之北方地區如何種植的研究。

再高產的作物也有其種植利弊,那在水鏡影像裏都有提到,而如何最合理地趨利避害就是大明管理者要研究的事。

郭資是戶部試主事出身,幾年前在戶部尚書的推薦下去了北平府任職布政司左參議。

彼時,朱標是儲位牢不可動的太子,朱棣只是註定就藩的燕王。

在那種情況下,郭資沒有選擇留在京師,而是去燕王封地做官,他自有一番考量。

有幾分是想借外放提升資歷,又有幾分是認為朱棣比朱標更適合做皇帝,只能是他深埋心底的秘密。

豈料,世事無常。

朱標病逝了,本來被一批朝臣看好的由朱標兒子繼位之事被洪武帝否了,朱棣被立為新儲君。

郭資也被分配了任務,升為北平左布政使,管著遷都北平事宜。

原本他在心底疑惑不已,總覺得那不是朱元璋按照常理會做出的決策。今天恍然大悟,洪武帝改變的秘密就在水鏡中。

被水鏡奇景兇猛攻擊後,短暫的蒙圈了一會,很快就心潮澎湃起來。

他不僅希望建設新的京城,更希望能一手創建繁華港口。樓船萬國,百載商埠,四海臣服,那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夢。

這就又說了,“北平作為京城需多方規劃,重新開放港口城池需全面規劃。以微臣淺見,城池商業發展得越好,人口匯集越來越多,就越要考慮基本糧食供應量的風險性。”

繁華城池的城內耕地面積趨近於零,卻有著比村鎮更多的人口。

如果風調雨順自是無礙,花錢買糧運入即可,問題在於現在知道了大明將來的氣溫會升降降降。

這就必須提前規劃,不可讓糧食供應線路太長。一旦災害來臨,中途必然生變。

港口城池附近需要建立農耕區,且保障運輸道路通暢,那麽要考慮鼓勵農戶開墾、興修道路與水利等等事宜。

郭資淺談了一些想法。

洪武帝過去二十幾年的海禁政策倒也不是全無優點。至少現在計劃重開港口,約等於是白紙上作畫,比推倒重建方便很多。

朱元璋傾聽著郭資的構想,確定此人頗能為長遠計。

幾年前,郭資升遷去了北平做官,不知當初他是否就更看好老四繼位?

那已不重要了。

朱元璋清楚自己再能耐也管不了所有人的喜好偏向。

他能決定繼承人由誰來做,朝臣將來會奉其為主,卻不是所有人會打心底認可皇帝或儲君的一切作為。

如今是勁往一處使就行。

等郭資說完,周王朱橚開口接話。

“兩位大人一說全面改稅制,一說城池港口建設需多方規劃,那都要等一段時間才能見初步方案。兒臣有一個提議可以立刻執行。請父皇大力刊印《王禎農書》,以供各地方官員學習起來。”

朱橚喜好研究醫藥植物與救荒作物,哪怕是被貶去雲南時期也不間斷搞民間調查。

今天,從水鏡獲知小冰河期降臨於明朝,深感提升大明全境內人們對農學認知的緊迫性。

為了應對天災,種植高產作物是必然措施,同時要展開防蝗工作。

大方向上能夠參考水鏡影像給出的歷史教訓,但落到實處需要官府與民間腳踏實地摸索適合當地的方案。

那麽有可供參考的指導性書籍嗎?

好消息:有,就是元朝的《王禎農書》。

朱元璋讓朱橚具體說說。“此書好在何處?”

朱橚:“兒臣以為有很多優點。區別於以往的農書,它將黃河流域與江南流域的耕作技術都收入其中,對不同地區的林業、畜牧、漁業等等都做了分析。

其中的《農器圖譜》更是圖文並茂,把農業器械的起源、構造原理與使用方式都說了個清楚。十分便於推廣農具,只需有一定財力就能覆刻制作。

以上,僅是部分優點,不同的人讀此書能各有收獲。

另外,在農書最末處,附有一篇王禎所寫的《造活字印書法》,極大改進了木活字印刷以往固有的弊端。兒臣實測過,以此法印刷事半功倍,值得大力推廣。不妨在刊印《王禎農書》時就用上此術。”

“好。此計可行。”

朱元璋果斷下令,這件事可以先辦起來。

朱棣出言道:“農業是立國之本。兒臣認為是時候加開農業部與科技部,獨立於六部之外,以而應對大明變局。

新部門成立卻也不能操之過急。令出中央後,需在地方被良好執行。不如先派出幾組調查團去明察暗訪地方狀況。”

朝廷本有巡查地方的官員,但那些都是不為改革而任命的,現在要派出的是改革派的自己人。

朱棣建議:“其中一組不如令高熾等微服出行。讀萬卷書,也要行萬裏路,讓孩子們看看大明各地發展情況。”

朱元璋:好家夥,老四坑兒子真是一點也不手軟。

平時讓朱高熾鍛煉身體,他多一個動作也不想做。

現在讓他去長途跋涉,那不是吃喝玩樂,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考察風土民情,對小胖子堪稱噩夢降臨。

“此法甚妙!”

朱元璋卻是毫不遲疑地批準了。沒有意外的話,朱高熾將來會繼承朱棣的皇位,現在就要全方位培養起來。

歷史上朱高熾繼位後都沒活過一年,恐怕與過於肥胖脫不開關系。如今斷不能如此,是要讓他脫胎換骨改一改了。

太子府內。

朱高熾飽餐一頓後,閑適地靠在椅子上。翻著閑書,回味食物的美味。

今天父親被臨時召入宮內,讓府內先開飯。餐桌上少一個人,絲毫不影響自己吃得很香。

此刻,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宅家的舒服日子到頭了。

親爹非常好心地給他挖了一個大坑,皇爺爺毫不猶疑將他推了進去。

朱高熾想打噴嚏,但又打不出來,這滋味不太好受。

暗道真是奇怪,鼻子怎麽突然有點癢?要不要吃塊甜糕壓一壓?

作者有話說:

【小貼士】

王禎是元朝山東東平人,他所寫的《農書》在明朝的刊印記錄,我只查到了三次。

嘉靖九年(1530)山東布政司曾據抄本刊印一次;萬歷二年(1574)山東濟南府章丘縣縣署又翻刻一次;萬歷四十五年(1617)鄧渼又據嘉靖本重刻一次。

以此推測,四大農書之一,固有農業百科全書之稱的《王禎農書》在明朝官方或民間並未引起太廣泛的重視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